开学没几天,广州某小学家长群就炸了。不是因为作业太多,也不是老师太严,而是——每人交300块班费,不交不行按天配资利息,问就是“家委会决定的”。
这话听着耳熟吗?“家委会商量的”“大家都同意了”“就差你了”……仿佛你不交钱,就是不支持孩子,就是破坏团结。可问题是——这个“家委会”,是谁选的?你投过票吗?
廖一帆的爸爸不干了。他没骂人,没刷屏,只是冷静地问了几个问题:“家委会怎么来的?”“谁授权你们收费?”“为什么老师不通知,要你们来‘命令’?”“这钱是不是还要交空调费?”
问题一出,群里瞬间安静,然后,几位“热心家长”跳出来围攻:“家委辛苦”“别太较真”“都是为了孩子”……话里话外,一个字:你不懂事。
但廖爸爸不吃这套。他说:“我不是不支持班级活动,我是不支持‘被代表’。”家委会本该是家长的“代言人”,现在倒好,成了老师的“传话筒”、收费的“二传手”。这哪是家委会?这是“家委办”——专门办老师不方便办的事。
更魔幻的是,第二天,他儿子因为没穿校服,被班主任拒在全班合影之外,孤零零站在一边,像被“示众”。孩子回家哭着说:“同学都问我,是不是我爸爸惹老师生气了。”
这下,廖爸爸坐不住了。他加班主任微信,不通过;想当面沟通,被冷处理。好嘛,质疑收费,孩子就“被区别对待”?这不是巧合,是警告。
他二话不说,直接投诉到教育局:家委会违规操作、涉嫌乱收费、教师报复性区别对待学生。三连击,干脆利落。
事情一上网,全网沸腾。有人骂他“小题大做”,更多人拍手叫好:“这才是真·家长!”“他做的,是我们当年想做又不敢做的。”
最后,廖爸爸撤诉,学校“达成和解”,风波看似平息。可所有人都知道——这300块钱,只是冰山一角。
真正的问题是:为什么家委会越来越像“特权小团体”?为什么家长一质疑,就被扣“不配合”的帽子?为什么老师不敢自己收钱,却让家长“代劳”?
说白了,家委会成了“防火墙”。学校想收钱又怕违规,就让家委出面;老师想推活又怕担责,就让家委顶上。一旦出事,一句“这是家委决定的”就能甩锅。而那些沉默的家长,只能一边交钱,一边心里嘀咕:“这钱到底花哪儿了?”
廖爸爸的可贵,不在于他多强硬,而在于他敢把“皇帝的新衣”撕开。他问的不是“能不能收”,而是“谁说了算”。教育不是专制,班级不是江湖,家长不是韭菜,孩子更不是人质。
有网友说:“家委都是义务干活,何必苛责?”可义务不代表可以越权。你愿意出力,大家感谢你;但你不能打着“为了孩子”的旗号,干着“绑架家长”的事。
也有网友说:“这种事多了,何必出头?”可如果人人都这么想,那明天被“区别对待”的,可能就是你的孩子。沉默换来的不是太平,是变本加厉。
廖爸爸这一杠,杠的不是300块钱,是一种习以为常的不公。他让我们看到:原来,真的有人敢说“不”;原来,较真不是麻烦,是清醒;原来,家长的权利,不该靠“忍”来维持。
最后,他撤诉了,和解了,但这一课,已经上完了。给学校,给家委,也给我们每一个曾选择沉默的家长。
希望下次,当群里跳出“请转账300元”时,多几个人敢问一句:“谁决定的?钱去哪了?我能不交吗?”
因为,教育的底线,不是成绩,是公平;家长的尊严,不是顺从,是敢于提问。
廖一帆爸爸,你那一杠,杠得漂亮。
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